王振力
教授 智能制造工程学院副院长
2023-2024年度优秀贡献者
5月25日,校运动会彩旗飘扬,在人声鼎沸的热闹里,一则通知悄然改变了王振力老师团队的夏天——6月15日前,必须完成教学创新大赛的课堂教学实录、教案设计、教学创新成果报告、佐证材料等准备工作。距离截止日只剩20天,况且他们团队更是要挑战大赛首次设立的赛道——产教融合赛道。

教学团队第一时间召开会议,那天的会议室气氛凝重,桌上铺着竞赛评分标准,像一张亟待破解的作战图。
经过几番讨论,最后王振力老师拍板:“时间紧任务重,企业对接、整理佐证材料和顶层设计交给我,其他人各司其职,20天后,咱们必须交出一份满分答卷!”
根据分工,林森老师主要负责做教案设计和课堂教学实录,孙艳茹老师主要负责做教学创新成果报告,刘旭东老师主要做PPT设计,岳聪聪、李瑞超两位老师主要负责学生指导。

在任务分工之前,王振力老师就意识到,作为团队负责人,必须率先啃下“硬骨头”。
顶层设计阶段,为了精准对接企业需求,王老师连续几天走访合作企业,白天与企业技术骨干研讨课程痛点,晚上回家整理资料。
时间紧迫,晚上他就组织线上会议,带着团队重新梳理逻辑框架。开完会,又亲自手绘产教融合路径图,一忙就忙到后半夜。
第二天,他又是早早来到办公室,将修改意见逐一反馈给成员。团队成员后来调侃说:“院长这‘拼命三郎’的劲儿,我们谁敢懈怠?”

课堂教学实录是王振力老师当时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由于缺乏经验,前几次彩排效果不尽如人意,镜头调度混乱、学生表现拘谨,团队氛围逐渐焦灼。看到大家情绪低落,王老师决定调整策略,带头驻扎在录课教室,从清晨调试设备到深夜复盘录像。
记得有一次彩排,学生因紧张频频忘词,现场气氛压抑。王老师立刻喊停,没有责备任何人,而是走到学生中间,分享自己第一次公开课紧张到忘词的经历,逗得大家哈哈大笑,紧张的氛围一扫而空。
岳聪聪、李瑞超两位老师一对一指导学生演练,孙艳茹、林森两位老师通宵优化技术图纸,刘旭东老师连夜迭代PPT,最终,在全力配合下,团队交出了一份近乎完美的课堂实录。
这段经历让王老师深刻体会到,团队中领导者的角色,不是站在后方指挥,而是第一个挽起袖子跳进泥潭,和团队一起把问题踩成垫脚石。

经过一个月的角逐,比赛结果于7月20日公布,王振力团队的《工业控制网络》课程获省教创赛产教融合赛道一等奖,创造了学校在该赛道的开门红。
喜讯传来,孙艳茹老师有些凡尔赛:“最大的收获不是奖状,是那十几版逻辑图。”林森老师依旧话少,只是把决赛现场照片设成了手机壁纸,背景若隐若现,是他那画了三十稿的技术图纸。而王振力老师也就是反反复复地把通知看了五六七八遍,最后在群里回了个呲牙的表情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