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基层风采 >> 正文
哈尔滨华德学院“石榴籽”实践坊构建网络阵地深化民族团结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人:   发布时间: 2025-07-10    浏览次数:

一、项目主题和思路

(一)项目主题

织密网络“同心圆” 赋能民族团结新篇章——哈尔滨华德学院“石榴籽”实践坊网络释疑解惑与深度辅导工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二)核心思路

新时代学生工作面临着诸多新挑战,尤其是涉及民族因素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潜在突发舆情。这些问题的出现,对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哈尔滨华德学院“石榴籽”实践坊(以下简称实践坊)深刻认识到网络工作的重要性,始终坚持“线下做实、线上做强、线上线下融合互促”的原则。

其网络工作核心思路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实践坊线下的四大工作维度(思想引领、文化熏陶、情感交融、实践体验)及五大特色活动品牌有效拓展至网络空间。通过这种方式,构建一个集政策解读、文化传播、情感联结、危机干预、深度辅导功能于一体的多元化、即时性、互动式网络工作矩阵。这一矩阵旨在主动占据网络舆论阵地,及时回应师生关切,澄清模糊认知,疏导情绪压力,深化思想引导,将网络空间打造成为巩固民族团结、增进“五个认同”的新阵地。

二、实施方法和过程

(一)建强网络阵地,打造信息发布与互动主平台

1.平台集群化

为了确保信息传递的广度与效率,实践坊依托学校官方新媒体平台(微信公众号),设立了“石榴籽”专属版块。同时,建立了实践坊独立的微信群、QQ群等即时通讯社群,形成了层级清晰、覆盖全面的网络平台集群。学校官方新媒体平台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广泛的受众基础,而独立的即时通讯社群则能够更加精准地触达目标学生群体,两者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信息传播的强大网络。

2.内容品牌化

推动线下品牌活动线上化、数字化是实践坊的重要举措。例如,“云上石榴籽讲堂”录制并推送知名专家讲座精华、政策解读微视频,打破了时空限制,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专业知识。“非遗技艺云体验”通过直播、短视频展示满族剪纸、赫哲族鱼皮画制作过程,并发起线上模仿、作品征集活动,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参与度。“传统节日e起过”在端午、中秋、古尔邦节等节点,发起线上祝福接力、文化知识有奖问答、家乡风俗Vlog分享等活动,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促进了各民族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

(二)建立监测预警机制,精准把握网络舆情动态

1.信息搜集

实践坊核心成员及指导老师组成了网络信息员队伍,他们定期关注主流社交平台、校园论坛、学生社群中涉及民族关系、校园生活、社会热点的讨论,特别是可能引发误解或争议的言论。通过广泛的信息搜集,能够及时掌握网络舆情的动态,为后续的分析研判提供基础数据。

2.分析研判

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初步筛选与分析是关键环节。明确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及潜在突发事件苗头,评估其可能产生的影响范围与程度。例如,对于涉及民族关系的敏感言论,要分析其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判断是否会对校园和谐稳定造成影响。通过准确地分析研判,能够为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供依据。

(三)构建快速响应体系,有效进行释疑解惑

1.针对热点、难点问题

主动设置议题:紧扣党和国家最新民族政策、重要会议精神以及社会民族领域热点,及时策划并推送图文并茂、生动鲜活的解读文章、图解、H5等内容,主动发声,正面引导。例如,在国家出台新的民族政策后,实践坊迅速制作相关的解读材料,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推送,让学生及时了解政策内容。

“键对键”深度交流:针对学生在社群中提出的困惑与模糊认识,实践坊骨干和指导老师及时介入,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开展“一对一”或“一对多”的线上交流辅导,援引事实、数据、案例,耐心解释疏导,化解疑虑。比如,有学生对民族优惠政策存在误解,指导老师通过线上交流,详细解释政策的背景和目的,消除了学生的疑虑。

“面对面”专家辅导:对于专业性较强的难点问题,联系并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实务工作者通过网络讲座、在线答疑等方式进行权威解读。例如,在涉及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问题上,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线上讲座,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

2.针对重点问题(如特定政策、历史事件认知)

系列化、专题化宣传:策划系列推送,系统介绍相关背景、内涵、意义,例如围绕“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等制作系列微课程、主题推文。通过系列化的宣传,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相关政策和历史事件。

主题性、互动性引导:积极组织线上主题讨论会、辩论赛,激励学生在理性思辨中深化认识。借助投票、问卷等功能收集学生观点,提升引导的针对性。比如,组织关于民族文化交流的线上辩论赛,让学生在辩论中加深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3.针对突发事件(如涉及民族的误解、谣言、个别摩擦)

第一时间发声:遵循“黄金4小时”原则,在迅速核实情况的基础上,通过权威平台发布准确信息,澄清事实,表明立场,挤压谣言空间。例如,当出现涉及民族的谣言时,实践坊迅速通过官方新媒体平台发布辟谣信息,避免谣言的进一步传播。

情感疏导与法理教育并重:及时关注学生情绪动态,开展线上安抚与疏导工作,同时强化法律法规及校纪校规教育,引导学生理性表达诉求。比如,在发生个别民族学生之间的摩擦后,实践坊通过线上交流,对学生进行情感疏导,同时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

线下线上联动:网络响应与线下实际问题解决、面对面沟通形成紧密联动,从根源上化解矛盾。例如,在处理涉及民族学生的突发事件时,实践坊不仅通过网络进行引导和安抚,还及时组织线下会议,与学生进行面对面沟通,解决问题。

(四)培养网络骨干队伍,提升深度辅导能力

加强对实践坊成员,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骨干的网络素养培育至关重要。通过开展培训课程、实践锻炼等方式,提升其政策理论素养、媒介表达水平、舆情辨识能力及线上沟通技能。例如,组织网络舆情分析培训,让学生骨干学会如何准确判断网络舆情的走向;开展新媒体运营实践,提高学生的媒介表达能力和内容创作水平。助力其成为网络空间正能量的传播者、同学困惑的解答者、师生关系的纽带者。

三、主要成效和经验

(一)主要成效

1.拓展了工作覆盖面与时效性

网络阵地突破了物理空间与时间的束缚,将民族团结教育的影响延伸至“8小时”之外,覆盖了更广泛的学生群体。以往,线下活动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参与人数有限。而通过网络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参与活动,获取信息。信息传递与响应效率显著提升,能够及时回应学生的关切和问题。

2.增强了引导亲和力与有效性

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语言与形式(如短视频、直播、互动游戏)开展教育引导,让严肃的主题变得生动有趣,更易深入人心。例如,“非遗技艺云体验”活动通过直播和短视频的形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深入的线上交流有效化解了多个潜在的思想疙瘩和认识误区,增强了引导的有效性。

3.促进了跨文化交流与情感融合

网络平台为各民族学生提供了便捷的日常化交流渠道,使他们能够分享生活、学习、文化,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与情感,巩固了“一家人”的氛围。在“传统节日e起过”活动中,各民族学生分享自己的节日习俗和家乡风俗,增进了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促进了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4.提升了危机预防与化解能力

建立的监测-预警-响应机制,在实践中成功预防了若干起可能引发误解的苗头性问题,维护了校园和谐稳定。例如,通过对网络舆情的及时监测和分析,发现了一些涉及民族关系的敏感言论,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引导和处理,避免了矛盾的激化。

5.扩大了品牌影响力

通过网络平台的宣传推广,实践坊的活动成果和社会影响(如入选“三下乡”专项、个人获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提升了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实践坊的优秀活动案例和成果在网络上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认可,吸引了更多学校和学生的关注。

(二)经验总结

1.坚持内容为王、形式为要的原则

优质、权威且有趣的内容是吸引学生、实现有效引导的基石,而创新的网络表现形式则是扩大影响力的关键所在。实践坊在内容创作上注重权威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在形式上不断创新,采用短视频、直播、互动游戏等多种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关注度。

2.坚持线上联动、虚实融合

网络工作需紧密贴合线下实际,必须与线下活动及问题解决深度融合,形成闭环机制,方能取得实效。实践坊在网络工作中,注重线上线下的联动,网络引导与线下实际问题解决相结合,形成了完整的工作链条,提高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坚持学生主体、朋辈引领

充分发挥学生骨干,尤其是少数民族骨干的积极作用,利用其朋辈优势开展引导,往往比单纯的说教更为有效。学生骨干与学生之间年龄相近、经历相似,更容易沟通和交流。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民族观。

4.坚持及时精准、主动担当

对网络舆情和学生困惑需保持高度敏锐,做到早发现、早研判、早回应,牢牢掌握话语主动权。实践坊建立了完善的监测预警机制,能够及时发现网络舆情和学生困惑,并迅速采取措施进行回应和引导,避免了问题的扩大化。

5.坚持机制保障、常态运作

构建稳定的工作队伍、明晰的工作流程及必要的培训激励机制,是网络工作得以持续、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实践坊建立了完善的工作机制,明确了各成员的职责和工作流程,同时定期开展培训和建立激励机制,提高了工作队伍的素质和工作积极性。

四、下一步加强和改进的计划

(一)深化内容建设,提升内涵品质

进一步深耕内容领域,精心策划并推出更多兼具思想深度、文化厚度与情感温度的原创网络文化精品。强化专家指导、与研究机构的深度合作,显著提升内容的专业水准与权威性。例如,邀请民族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参与内容创作,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二)拓展技术应用,创新互动体验

积极探索并应用AI、VR/AR等前沿技术,精心打造沉浸感更强、互动性更佳的网络教育项目,诸如虚拟民族博物馆、民族团结主题互动游戏等,以大幅提升项目的吸引力和参与度。通过虚拟民族博物馆,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通过民族团结主题互动游戏,学生在游戏中增强对民族团结的理解和认识。

(三)深化数据分析工作,达成信息的精准化推送

加强对网络平台用户行为数据的分析,了解学生关注点和需求变化,实现信息的精准投放和个性化推荐,提升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例如,通过分析学生的浏览记录和互动数据,为学生推送符合其兴趣和需求的内容,提高信息的使用效率。

(四)健全培训体系,提升队伍效能

精心制定更为系统、全面的网络骨干培训方案,定期组织专项技能培训、案例研讨及模拟演练活动,持续增强队伍应对复杂网络情境的综合能力。培训内容可以包括网络舆情分析、新媒体运营、沟通技巧等方面,通过案例研讨和模拟演练,提高队伍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完善评估机制,优化工作策略

构建科学的网络工作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对网络活动的传播效能、互动状况及引导效果进行全面评估,并依据反馈结果持续调整与优化工作策略及方法。评估指标可以包括浏览量、点赞数、评论数、转发数等,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了解网络活动的效果,及时调整工作策略。

通过上述举措,实践坊将继续深化网络阵地建设,不断提升运用网络开展学生思想引导、释疑解惑和深度辅导的能力与水平。在新时代背景下,网络已成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阵地。实践坊将充分发挥网络优势,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与模式,紧密贴合学生需求与时代发展趋势,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网络民族团结教育体系。未来,它将以更细腻的关怀、更创新的形式,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绚丽绽放,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坊将助力培养更多具有强烈民族自豪感与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共同绘就一幅民族团结、和谐共进的美好画卷。

 

地址:哈尔滨市松北区学院路288号   邮编: 150025招生电话:0451-88128888

Copyright © 2016 黑ICP备05002782号

手机版